南茶镇坐落在江南的一处山水之间,是个鱼米之乡。家家户户一年四季以米饭为主食,就算过年,也很少有人家会包饺子吃,大家没有这个习俗。
然而,每个月总有几天,杨北北都能在朱秀清家吃到大馒头。
这还要多谢巷子里的殷奶奶一家。殷爷爷和殷奶奶祖籍山东,很多年前,他们从遥远的家乡搬来了南茶镇,在这里安家落户。这么多年了,他们依旧一口浓重的山东乡音,饮食上虽然逐渐习惯了吃米饭的日子,每月却还是忍不住要蒸几次大馒头或是包几次饺子过过嘴瘾。
杨北北对饺子不感兴趣,但是对这个山东大馒头却是情有独钟。刚做出来的大馒头圆滚滚的,热乎乎的,又白又嫩,看起来软绵绵,用手指戳了戳,却意外的扎实。一口咬下去,香气扑鼻,口感十分劲道,一个馒头的份量可以顶镇上早点铺卖的五个——那些馒头,用手捏几下,就会瘪的像张纸那么薄,杨北北一口吃掉一半也不在话下。
除了杨北北,她的外公外婆一家也很爱吃这种大馒头,每次殷奶奶做好,都会送上一盆大馒头给朱秀清。那天朱秀清就不用煮饭了,主食就是那一盆大馒头。时间久了,朱秀清便觉得有些不好意思,更重要的是,家里人太爱那雪白的大馒头了,一盆子都不够他们吃的。于是,她便想请殷奶奶教她怎么做馒头。殷奶奶欣然答应,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,便约了第二天下午一起做一次馒头,手把手地给朱秀清传授经验。
第二天吃过午饭,殷奶奶如约而至,还带来了几个大蒸笼。我们家这个木制的蒸笼蒸出来的馒头格外香甜,比你在市场上买的那些个不锈钢的好呢,殷奶奶如是说。
朱秀清自然是连连点头,毕竟蒸馒头方面,殷奶奶才是行家,她说什么都是对的。早在前一天晚上,朱秀清就像个好学生一样,准备好了需要的食材,面粉、新鲜的酵母、盐和糖......一大早她就将厨房又打扫了一遍,在朱秀清看来,干净整洁的厨房是一个家庭主妇最好的面子。
杨北北一早便被告知今天可以吃到朝思暮想的大馒头,兴奋之情溢于言表,连平日里最爱的电视节目也无心观看。她频繁穿梭于客厅与厨房之间,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,专注地观察着馒头制作的每个细节。
朱秀清首先取出一只碗,将酵母撒入事先准备好的温水中,轻轻搅拌至完全溶解。紧接着,殷奶奶将面粉及其他配料倾入一个洗净的面盆中,缓缓倒入含有酵母的水,开始揉面。过程中,她不时地调整面团的干湿程度,双手在面粉与水之间灵活穿梭,不一会儿,那原本松散的面粉便魔术般地变成了一块光滑且富有弹性的大面团。
殷奶奶将揉好的面团盖上保鲜膜,放置在桌上,并微笑着说了句“等着吧”,随后便洗手坐下,悠然自得地喝起茶来。与此同时,朱秀清端来了家中的瓜子与水果,两人坐在凳子上,边嗑瓜子边聊家常,画面温馨而惬意。
杨北北在旁边等待了约莫十几分钟,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,急切地问道:还要等多久啊?
殷奶奶眯着眼笑道:你这小学都毕业了,怎么还不明白“欲速则不达”的道理呢?做任何事情,耐心都是不可或缺的。先去看电视吧,等时间到了,我会叫你的!
虽然心中有些不甘愿,但杨北北还是转身去看电视了。大约过了两个小时,殷奶奶拍了拍她的肩膀,温柔地说道:好啦,去看看面团吧。
杨北北快步走到桌边,只见盆中的面团体积已经膨胀了近两倍,殷奶奶伸手轻按,确认其松软有弹性后,满意地说:好了。接着,她将发酵好的面团轻轻倒在铺有干面粉的桌面上,开始展示她娴熟的手法。她将面团分割成均匀的小块,再将每块面团搓成长条,反复几次后,面团变得更加白嫩光滑。然后,她小心翼翼地将其滚圆,放在案板上进行二次发酵。这次发酵仅用了半小时,当二次发酵完成后,终于迎来了蒸制的时刻。
这种馒头需用大灶柴火蒸制,才更有滋味。朱秀清负责生火加热,而殷奶奶则细心地将发酵好的馒头胚放入铺有棉布的蒸笼中,确保每个馒头胚之间保持足够的间隔,以免粘连。她边摆放边对杨北北说道: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即便是最亲密的朋友和家人,也要有点私密空间嘛。
杨北北好奇地问:那你和殷爷爷也是这样吗?
殷奶奶笑着回答:当然咯,我可是有着好多小秘密呢!说完,她自己先嘿嘿地笑了起来,杨北北也跟着傻乐起来。
不一会儿,蒸汽升腾而起,满室弥漫着馒头的诱人香气。大约二十分钟后,馒头便熟了。然而,殷奶奶并没有立即打开锅盖,而是让馒头在蒸笼内继续焖几分钟,以防馒头塌陷。她再次强调:越到关键时刻,越需要耐心等待那几分钟。杨北北心想,殷奶奶简直比我奶奶还适合当老师,当然,如果她能改掉自己的山东口音的话。
终于,馒头出锅了,一个个洁白如玉、香气四溢的馒头映入眼帘。它们外皮微亮,手感柔软;掰开一看,内里紧实而富有层次,入口细腻且略带甜味,堪称杨北北吃过最美味的馒头。
殷奶奶看杨北北吃得有滋有味,不禁轻轻捏了捏她的脸笑道:别看只是做个馒头,其实里面蕴含着大学问呢。每个步骤都需要细心对待,还得有足够的耐心。以后你可以帮你外婆一起做馒头了。
从此,每当看到圆滚滚的大馒头,杨北北总是会想起那个温馨而充满香气的下午,想起殷奶奶的笑脸和她说的每一句教诲。记忆里的山东大馒头,却已经很久没有再做过了..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