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帝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看帝书 > 重生东北1910 > 第16章 未雨绸缪

第16章 未雨绸缪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两个人你来我往,打了二百多发子弹,外面木材厂快枪队的人已经打完了,他们俩也停下了。今天他们俩的目的有两个,一个是练习射击提高枪法,还有一个就是把这六支驳壳枪都打一遍,免得真到用的时候出问题。

现在看这六支枪都没问题,唯一的问题就是,现在的驳壳枪子弹还是老式□□,一打就是一团黑烟,会遮蔽持枪人的视线,影响继续射击的瞄准,而且还弄得他们俩的脸上手上,都是一团黑乎乎的。

还有就是谁打的好,意见有点不一样,卓立仁的枪法没问题,比谭小春不知道强出去多少,问题他今年才十四,这个小胳膊多少有点不顶用,打了一百多发子弹之后,手腕子都肿了。

谭小春虽然是头一次打枪,可是他从小习武,身体的协调性和承受能力远比一般人要好,一百多发子弹打完了啥事没有,卓立仁就被人鄙视了。

两个人往回走,斗了一路的嘴,谭小春现在已经敢和少爷动手还嘴,还能不落下风。坐在外面赶车,被刺骨的寒风冻得鼻涕拉瞎的。

谭小春的嘴都冻木了,还不忘挤兑车里面的卓立仁:“我说少爷,就你这个小身板也算是个爷们?你看看你啊——手腕子都能肿了吧,你那手腕子还能动弹不?哎你说,咱们家老爷太太是不是小时候抱错了?搁别人家抱个丫头回来。”

车里的卓立仁心里这个气啊,把这小子弄家来有点草率了,这才几天啊,这是要上房揭瓦,你就作死吧!等你落到小爷手里,你看我怎么收拾你。

其实他是真没招,动手打不过他,骂街没他嗓门大。说到东北人骂街打嘴仗,那是一绝,专门有一个词叫’哨’,说一个人’挺能哨’或者’三吹六哨’,就是说他能说会道能吹会骂。

你想想看,东北人一年闲半年,整个一冬天五六个月,闷在家里闲得蛋疼,除了打牌喝酒,就剩下吹牛皮打嘴仗了,一般人的嘴皮子都能磨练的差不多了,俏皮嗑也特别多。

一回到家,卓立仁就开始折腾谭小春,他以帮助谭小春训练射击为名,让他双手持枪平举,再在枪尖上系上麻绳,下面绑着一块转头,告诉谭小春,没两个小时不许放下,不然就罚他不许吃晚饭。

布置完了他自己心里偷着乐,美滋滋的进屋休息了,留下一个傻小子,在刺骨的寒风里,双手平举一动不动,其实卓立仁根本不可能让谭小春坚持那么长时间,这么冷的天别说两个小时,不用半个小时手就冻伤了。

连续三天,卓立仁和谭小春到处找偏远隐秘的地方练枪,他得尽快让谭小春把枪法练个差不多,百发百中不可能,四五十步的距离上,至少也能蒙上几发,二十步以内,得八九不离十才能顶点用。

说到这个枪法其实就是手感,卓立仁在上一辈子,几乎可以不用瞄准,举枪就射,抬手就有,有一次他与两个日本鬼子走了个对面,两个小鬼子还没把步枪拿下来,拉枪栓推子弹上膛这些动作,根本还没来得及做出来,他的两把驳壳枪已经打出去了。

他还有一个秘诀,就是把枪苗上凸起的准星给锯掉,没了准星的阻碍,可以更快的把枪从腰带里拔出来,战争年代,经常是不能带枪套的,直接把枪插进腰带里面,再披件大褂或者老棉袄,就跟一个普通的东北老农民一样,从外面根本看不出来你身上带着枪呢。

腰带也是一个问题,松了枪挂不住,太紧了枪就不好拔出来,他有一个战友,当时已经是个连长了,就因为突然遇敌过于紧张,枪被腰带卡住了,头一下就没拔出来,结果被敌人抢先开枪,击中牺牲了。

让卓立仁非常意外的是,他安排人去了解那几个人的情况,没几天就全都弄清楚了,这几个人平时可能是骄横惯了,根本就没有想过,居然会有人对自己下手,一点防备都没有。

还得说庞师傅这帮徒弟,效率确实很高,实在是让他有点喜出望外。上一辈子他打过的仗,大大小小加起来得有一百多次了,就没有一次像这次这样,敌明我暗不说,敌人还没有任何防备,弄得他多少有点不敢相信咋这么容易。陈强他们赌咒发誓,用师傅的脑袋担保,自己说的绝对不会有错,把庞师傅气得,骂骂咧咧的直揪胡子。

卓立仁与庞师傅和陈强三个人密议了半宿,把所有能想到的关键步骤和细节,捋了好几遍,直到他们都觉得已经万无一失了,才各自回家睡觉。

他们把动手的时间定在了五天后,就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,小年那天。这是木材厂开工的最后一天,过了这一天就放假了,工人们都会在这一天拿到一年的工钱,然后三五成群的进城,买一些年货,再按照回家的路线,相约结伴同行。

过去中国人过年,是从小年那天晚上开始放鞭炮,这样一来那天晚上动手时,不得已开了枪,外面听见了也会觉得,可能是在放鞭炮的声音,木材厂附近都是荒郊野地,几乎没什么居民,被人听见,或者出问题的可能性不大。

按照往年的规矩,木材厂的工人都是从吕大柜手里领工钱,按说这本来是东家的特权,因为只有从东家手里拿到工钱,这些纯朴的有些木讷的山里人或者乡下人,才知道自己端的是谁家的碗,吃的是谁家的饭,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忠诚于谁。

可是现在不一样了,除了厂里原来那些中层管理人员,几乎所有的工人,很长时间没见过东家的面了,吕大柜也有意阻止卓立仁的父亲和下面的工人多接触,他还非常豪横的把过年给工人发钱的权利,从卓立仁的父亲手里夺走。

现在不仅是工人只知道吕大柜不知道东家,就连那些中层管理人员,也都慢慢的对东家失去信心,没了感情。

现在的厂里,吕大柜已经是一手遮天,没了东家的控制和掣肘,他把自己人安排到几个重要位置,再有官府势力撑腰,在厂里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,根本没人敢反抗他。

卓立仁回到家里,陪着父母吃完晚饭,卓立仁又开始忽悠父母:“爹,娘,我有点想我姥爷姥姥了,你们俩想不想?”

母亲听儿子这么说还挺开心,儿子小时候可是跟姥姥姥爷特别亲,就连儿子的满语乳名巴彦(富饶),都是姥爷给起的:“咋不想?前几年你不在家,一过年就惦记你了,都没心思去看你姥姥姥爷,我前两天还和你爹说,正好今年你也回来啦,咱们一家三口要是能一起回去该有多好,你姥姥姥爷得老高兴了。”

姥姥姥爷家在巴彦县城,也是当时的巴彦州治所在地,归黑龙江管辖,这个时候的哈尔滨还不归黑龙江管,属于吉林。巴彦离哈尔滨有一百多公里,路不太好,坐马车赶早贪晚,都得跑一整天。

卓立仁说:“爹,娘,你们看这样好不好,咱们今年都去看姥姥姥爷,过几天就是小年,你们俩先去,省得姥姥姥爷想我娘想得掉眼泪,我正好趁着年前这个节骨眼,好好跟几个掌柜的学学,年前怎么盘账,还有封账有啥说道。

顺便再替我爹,给各位掌柜的道个辛苦发个红包啥的,人家帮咱们家辛辛苦苦忙活一年了,不能让这些老人寒心不是?年三十以前我一定赶过去,我还给姥姥姥爷准备了好东西,保管他们能喜欢”。

卓立仁的父母本来不想让他一个人在家,让他自己去巴彦,多少也有点不放心,不过在儿子的再三劝说下,他母亲也着实是想父母了,最后还是勉为其难的答应了。

这是卓立仁整个计划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,既然已经决定了在小年那天动手,就得想到,任何事都可能会有意外,准备得再细致再充分,也没人敢说就是万无一失,他唯一确定的就是,什么事都不能完全确定。

开始动手前,一定要把父母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,姥姥姥爷那里就很安全,而且他父母离开家一段时间,对他下一步的计划非常重要,他们要是留在家里,很可能会阻碍他的计划实施。

帮助父母准备东西,不用卓立仁动手,可是小年那天行动的准备工作却离不开他。他让侯波这几天把那个徐师爷盯死了,有任何变化都要马上回报,再安排金明跟着侯波,把到徐师爷家的来回路线查看清楚。

还有就是在那个徐师爷家附近,租下来一个小院子,把徐师爷从家里掏出来以后先藏在这里,你总不能大半夜的,拉着一个大活人四处乱跑吧?他的家可就在道台府附近不远,而且是人烟稠密的傅家甸中心位置,必须得非常小心,晚上很有可能会遇到巡街的。

他还让金明和侯波在这个房子里,事先准备好干粮和水,甚至还有红伤药,再在屋子里面找个角落,挖出来一个可以藏人的地窖,上面尽量做好伪装。

到时候把人从家里掏出来之后,弄到这里,再用酒灌醉了,捆起来堵上嘴,往里边一塞,再盖上盖,得小心防备着,万一走漏风声有人来搜。

把人放在这里的时间会很短,到了第二天早上,就会用马车把人转移到木材厂的仓库里,白天用马车拉什么,都不那么扎眼了。

卓立仁这些周到细致的有些过分的安排,让金明和侯波佩服得五体投地,金明发自内心的跟侯波说:咱们这个少爷不简单,就他这个岁数,谁能把事做到这个地步?

人家这是替咱们哥们留退步,是为了保咱的命啊!还是师傅看得准,咱们哥们以后,高低就守着这一棵树了,再有高枝都不能活心思!这要是还不成事,那就是老天爷不成全了”。

卓立仁还想给金明配一支枪,主要是以防万一,金明说什么也不要,他说自己玩刀子顺溜,可没玩过枪,那玩意用不好就是一块铁,还不如刀子好用呢。

卓立仁就不勉强了,小鸡不撒尿,各有各的道,人家自己知道怎么能把事办利索,咱就别瞎掺和了,你那不是帮忙,是捣乱。

卓立仁还给金明和侯波他们俩准备了一个用人拉的小号爬犁,这东西在东北冬天太普通了,小一点的人拉着,大一点的马拉着,在雪地冰面上跑起来飞快,还特别省劲。

这是给那个徐师爷,还有他家里的钱箱子准备的,万一要是特别重怎么办?用人背一个是跑不快跑不远,再一个太扎眼了,用爬犁拉着一般没人会注意,大家都这样。可你要是背个人,还有一个大包,大过年的半夜从别人家里出来,遇见巡逻的,谁不得查查你?

第二天,卓家全都起了个大早,今天老爷太太要坐马车去巴彦县,家里的下人忙得脚不沾地准备东西。卓立仁陪着父母,还不到七点就吃完了早饭。

拉着父母的手,听着父母一人一句,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的叮咛嘱咐,卓立仁低眉顺眼像极了一个乖宝宝,一幅洗耳恭听的样子。母亲知道儿子是在哄自己开心,怕父母不放心他一个人留下。

不过想想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,干脆就眼不见心不烦,夫妻俩又再三叮嘱管家老顾,照顾好少爷,才上了马车,在四个骑马的快枪队员护送下,马车很快消失在被大风卷起来的漫天飞舞的雪雾里。

这四个快枪队员,是卓立仁前两天特意去木材厂,跟吕大柜说了几句好话才要来的,一个是为了安全,最主要的还是那个慢军之计。

就是要明白告诉那个吕大柜,卓家的老爷太太都已经离开哈尔滨去外地了,家里面就剩下一个少不更事,屁事不懂的少爷秧子,您尽可以把心放肚子里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