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光爬上古籍修复室的窗棂,吴泷用狼毫蘸取自制糨糊。
这是按《齐民要术》复原的配方,小米沉淀的浆水在青瓷碗里泛着月白色。
修补《永乐大典》散页时,她发现某页天地头藏着古代藏家的朱批:"癸卯梅雨,檐漏浸卷,与拙荆挑灯烘书至四更。"
宸瑜的脚步声混着松木香飘进来,安全帽边缘还沾着图书馆工地的石膏粉。
他放下一柄黄杨木尺,尺身刻着微缩的《营造法式》斗拱图:"老记木材行翻出来的,比激光测绘仪更懂曲椽的脾气。"
江云野偷拆石膏的第三天,复健室的等速肌力训练器发出不堪重负的嗡鸣。
蔺疏月举着病历本砸停设备时,发现阻力值调到了职业运动员级别。
"半月板缝合术后四周就敢练负重蹬伸?"她扯掉他运动裤上的冰袋,寒气在瓷砖地上凝成愤怒的水渍。
"队里下周选拔赛......"他的辩解被CT片怼回喉咙,光影里缝合钉像星群锁住破碎的月亮。
值大夜那晚,蔺疏月在更衣室发现塞着余温的便当盒。
三层漆盒里青柠汽水换成党参乌鸡汤,便利贴上的狗爬字被碘伏擦糊了:【护士长说你低血糖三次】。
梅雨季的第七场暴雨击穿了临时防雨布。
吴泷抱着万历刻本往干燥箱转移时,宸瑜正尝试用防水帆布在屋顶上演现实版"女娲补天"。
他的工装裤浸成深灰色,腰后别着的墨斗淌出黑线,在积水中勾出《园冶》里的曲水流觞图。
"东南角第三根飞椽有蚁道!"他在雷声中吼,手电筒光扫过她发间白玉簪。
古籍库房的除湿机集体罢工,他们用宣纸吸水的古法抢救了整夜。
黎明时分,宸瑜从工具包掏出烤红薯,锡纸裹着《清式营造则例》残页:"老张记的炉子煨的,比恒温干燥箱实在。"
护城河桥头的早点摊飘了二十年油香。
吴泷咬着糯米包油条排队时,瞥见宸瑜在隔壁摊修补松动的雨棚。
他咬着铜钱纹蒸屉里的烧麦,美工刀在铝合金框架上刻补卯榫。
"闺女,你对象手艺比城管实在。"
摊主阿婆舀着豆腐脑,指了指重新稳固的雨棚。
豆浆碗里浮着的姜丝突然打旋,宸瑜的保温杯碰过来:"吴老师,硫磺熏过的腐竹别吃。"
他袖口落着木屑,混在油条碎里像另种佐料。
收摊时暴雨突至,两人挤在早餐车棚下翻阅工程图。
宸瑜的伞骨压着吴泷的《营造法式》,伞面漏雨在宋代月梁图上晕出深浅的云纹。
旧货市场尽头的木工作坊里,九十岁的陈师傅正在刨黄花梨。
宸瑜蹲在卷刃的推刨旁,手机录像对准老人青筋盘踞的手:"这招'打洼作'的刀法,书里只写了八字要诀。"
吴泷的笔记本记满速写:老人用牙齿试木料湿度,拿黄泥补脱榫的八仙桌腿,给孙子雕高考护身符时刻坏的"状元及第"。
"丫头,给你打个妆奁吧?"陈师傅突然开口,老花镜滑到鼻尖,"明朝样式的,能装你那些金贵的书页。"
夕阳把刨花染成金箔色时,宸瑜在作坊角落发现半截残碑。
碑上模糊的"匠作监"官印旁,刻着与图书馆金柱相同的编号——弘光三年七月初九。
小满这日,吴泷的帆布包总别着新鲜白兰。
图书馆脚手架下的宸瑜接过她递的冰镇盐汽水时,指尖碰到她衣襟上的花梗。
"陈师傅说下周拆鹰架,"他旋开瓶盖,气泡涌出昨夜画的藻井修复图,"顶层彩画要等湿度降到65%才能动笔。"
江云野的轮椅声从长廊那头撞来,石膏腿高高翘着:"小月亮同意我拄拐训练了!"
蔺疏月举着肌贴追在后面:"前提是心率超过140就注射镇静剂!"
奶猫长安跃上刚修复的金柱,爪印留在桐油未干的梁枋上。
百年后某个梅雨季,或许会有修复师对着这枚小小的梅花印,揣度这个时代的匠人们如何将心跳刻进木纹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