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帝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看帝书 > 泽被天下 > 第76章 第 76 章

第76章 第 76 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高坐御座的李泽轻轻抬起右手,玉指轻扣,发出轻微而清脆的声响,那是她思考时的习惯动作,透露出一种智者的沉稳与决断。

她的目光如炬,扫过殿中每一位学子,随后,她缓缓开口,声音不高,却字字珠玑,掷地有声:“朕以敬天法祖之心,勤政恤民之志,欲求国家长治久安,百姓乐业安居。今观宇内,虽四海升平,然亦有诸多亟待解决之事。诸如吏治澄清、农商并举、教化兴邦、边疆安靖、灾异应对等,皆关乎社稷安危、民生福祉。诸贡士身处庙堂之远,心系天下之忧,当如何施政以达此宏愿?试以以下其一论题详述之。”

李泽的目光变得柔和,她似乎在期待着殿下每一位举子的答案,“要求诸生立足于儒家义理,结合现实国情,务求可行、有效,并体现士大夫‘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’之担当精神。”

魏玲稍作思考后,开始有条不紊地阐述自己的观点,她引经据典,逻辑清晰,言之有物。

“陛下,臣认为:政者,正也。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皇上以敬天法祖之心,勤政恤民之志,实为儒家仁政之典范。儒家经典中,孔子曰:‘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’此乃尊崇儒家经典、弘扬仁政之道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之明证。”

她继续阐述:“臣以为,施政首在正己。君主当以身作则,躬行仁义,严于律己,宽以待人,使朝廷上下皆知仁爱为本。其次,选贤任能,推行孝悌忠信之教,整肃官风,以德行而非权势为官员晋升之准绳,如此,则吏治自清。再者,制定公正之法律,使之简明易行,惩恶扬善,使百姓知法守法,社会秩序得以维护。此外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重视农桑,保障民生,方能赢得民心,实现国家长治久安……”

魏玲讲完,她轻轻欠身,退回到原位,她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流,洗涤着众人的心灵,让人感受到儒家仁政的温暖与力量,也让女帝李泽嘴角勾起一丝笑意。

就在这时,承桑常宇站了出来,他的步伐坚定,眼神中透露出法家弟子特有的冷静与决断。他清了清嗓子,开口道:

“陛下,法家之要义,在乎‘法不阿贵,绳不挠曲’。(《韩非子·有度》)臣以为,欲固邦本,必先峻法治,使国中无论贵贱亲疏,皆一准乎法,无敢逾矩。为此,臣谨献六策以助陛下弘扬法治,肃清纲纪。

第一,纂订法典:诏令群儒博采先秦以来诸法家要义,删繁就简,汇编成一部体大思精之法典,使之涵盖礼制、田赋、刑名、军政诸端,经纬分明,无所遗漏。法典颁行天下,勒石于城邑市井,俾百姓咸知法度。

第二,独立裁判:设立大理寺,专掌鞫狱断刑,其官吏由陛下亲选德才兼备者充任,不受外力左右,唯以律法为准绳。凡重大案件,必经三司会审,明辨曲直,以昭公允。另设御史台,专司纠劾百官,整肃朝纲。

第三,考课官吏:依循法典,制定“考课法”,对各级官吏定期考核,视其政绩、操守及执法情况,升迁贬黜,奖惩分明。严惩贪墨、枉法之辈,彰明法纪;对恪尽职守、奉公守法者,则赐以厚禄、封赠,以示激励。

第四,教化与刑威并施:于国子监增设律学,培养精通法律之士,又令州县学官讲授律令,使士民皆知法、畏法。对于犯法者,严加惩处,以警世人;同时推行“赎罪”、“徒刑”等替代性刑罚,以教化为主,辅以威吓,使其悔过自新。

第五,普及法令:命地方官吏定期宣讲法典,释疑解惑,使民知法、守法。鼓励乡贤设立“乡约”,以乡土语言解读律令,引导乡民遵法行事。此外,可绘制“法图”,图文并茂,便于识字不多之民理解记忆。

第六,广开言路:设立“登闻鼓”于京畿,许百姓直陈冤屈;于各州县设“申冤匦”,接受民间控诉。同时,选拔忠诚干练之士充任“采访使”,巡行各地,查访民瘼,纠举不法,以达下情上达,法意畅行。

此言一出,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,殿内陷入了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静。诸位大臣的目光汇聚于那位年轻的举子身上,因为这位举子明显是法家观点立意,直接背题了。

李泽的目光,如同秋水般清澈,她静静地望着眼前这位殿下,他身姿挺拔,气质内敛,仿佛一座静默的山峰,屹立于风雨之中。她轻启朱唇,声音中带着几分好奇:“你叫什么名字?”

那举子面对女帝的询问,不卑不亢地行了一礼,答道:“回陛下,在下承桑常宇。”他的声音坚定而沉稳,如同山涧中流淌的溪水,清澈而有力。

李泽点了点头,接着说道:“你可是没有听清之前朕的出题要求?朕要求以各项论述,均需立足于儒家义理。”她的话语中带着试探,想要了解这位举子的真实想法。

承桑常宇毫不怯懦,目光坚定地迎向李泽。“陛下,以上六策,旨在构建一套完备的法治体系,使国家上下皆尊法、畏法、守法,如此,则社稷安定,百姓乐业矣。臣此次殿试非答题矣,乃是为了谏言。恳请皇上采纳施行,以法治国,永固江山。”

李泽闻言,面色微凝,目光如炬地审视着承桑常宇。这位年轻的举子,虽未遵循她所指定的儒家义理作答,却以法家之言直指时弊,其言辞犀利,条理清晰,显然并非一时冲动之举。李泽心中暗忖,或许这正是一个揭示朝堂内外法儒之辩的契机,亦或是考验群臣对治国理念兼容并蓄之胸襟的良机。

此时,殿内诸臣之中,朱紫官服、须发皆白的魏相,缓缓起身,拱手向皇帝施礼,而后转向承桑常宇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这位举子,汝之言确有其理,然治国之道,犹如烹小鲜,不可偏执一端。儒家主张仁义为本,以礼乐教化人心,而法家重在赏罚分明,以法制约束行为。二者看似对立,实则相辅相成。若无儒家之仁义以正人心,法家之法度恐沦为酷吏之工具;反之,若无法家之法度以立规矩,儒家之仁义亦难落实于世。故而,历代圣君皆能取法儒之长,融会贯通,以实现国泰民安。”

身着青色官服、已被李泽从代理兵部尚书转正的卢云霆,闻此言,却按捺不住,霍然起身反驳:“魏相之言诚然温润,然当今之世,法纪松弛,权贵横行。儒家仁义教化,若无严明法度以佐之,恐流于空谈。法家之术,正是矫正时弊、整饬朝纲之利器。常宇举子所献六策,实为当下所需,望皇上详察。”

殿内气氛陡然紧张起来,法儒两派观点针锋相对,如同两股汹涌的浪潮,猛烈地碰撞在一起,激起层层波澜。众臣们交头接耳,低语声此起彼伏,宛如夏日蝉鸣,嘈杂而密集,整个殿堂仿佛成了一个即将爆发的火山口,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张力。

李泽端坐于龙椅之上,她的目光如炬,穿透了眼前的纷扰,直达人心深处。见此情景,她轻轻抬起玉手,修长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龙椅的扶手,发出清脆而有力的声音,如同战鼓,又似钟鸣,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。她缓缓开口,声音不高,直击人心:“诸卿勿躁。”

她的语气沉稳,却蕴含着不可抗拒的力量,仿佛一道清泉,洗涤着众人内心的焦躁与不安。“治国之道,确需兼容并蓄,法儒互济。常宇举子之策,确有振聋发聩之处,朕当细加考量。然朕亦期诸卿勿拘泥于学术门户之见,共商国事,共谋社稷之福。”

李泽目光扫过群臣,最后落在承桑常宇身上,温言道:“常宇,汝既有法家之志,亦当深研儒家经典,体悟仁义之道。儒家之‘仁者爱人’与法家之‘法不阿贵’,实则殊途同归,皆为安邦定国、泽被苍生之宗旨。朕愿观汝日后如何将两者融会于一身,造化于社稷。”

承桑常宇闻此,心潮澎湃,深深一揖:“微臣谨遵陛下教诲,必将研习儒家义理,以求法儒交融,共辅圣明。然微臣今日之言,亦望陛下与诸公慎思明辨,法治之基,不容轻忽。”

言罢,殿内复归平静,但法儒之争的涟漪已悄然泛起。

“诸位举子,殿试继续。你们尽可畅所欲言,无论是坚守儒家义理,还是另辟蹊径,朕皆愿倾听,以求集思广益,共谋国家大计。”李泽扬袖一挥,那份气吞山河的豪情与包容万方的胸襟跃然而出。

此刻,以魏相为首的儒家阵营诸公虽依然端坐于席,但眉宇间难掩忧虑之色,他们深知,今日的辩论或将动摇儒家独尊的地位,重新开启一个春秋战国时期法儒交融、百家争鸣的盛况。

女帝的雄心壮志,不仅在于巩固皇权,更在于开创一个思想自由、文化繁荣的新纪元,她以身作则,昭示天下,真正的伟大领袖,不仅需具备操控国政的铁腕手腕,更要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远见和胸怀。

在未来的悠悠岁月中,这场围绕法儒两派思想碰撞的风云往事,定将成为历史学界津津乐道的经典篇章,如同一颗璀璨明珠,镶嵌在李泽女帝传奇一生的华章之中,熠熠生辉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